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计划>正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

【学习计划】 2016-03-20本文已影响

  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做好每个教学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以供大家学习。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一)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培养.坚持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好以名篇阅读为主体的读书计划,加强阅读积累,狠抓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38人。语文水平不平衡,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

  2.搞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确定本课的切入点和教学重点。

  3、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5、向40分钟要质量,做到精讲多练。

  6、搞好综合复习,采用各种形式,重在效率,不搞题海战术。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二)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

  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5人,其中学习领悟能力强的,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学大概有10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有30多人,这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虽然基础知识部分通过积累还能够过关,但是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写作能力一般。另外有5、6位同学,属于学习懒散,领悟能力又较差的学习后进生。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碴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三)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2)班共有学生58名,其中男生41人,女生 17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来源于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上学期语文期考平均分70.68分,及格率82.76%,优秀率32.76%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差生基础不扎实,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个别学生失去了信心,有待加强思想教育。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8次。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善恶是非。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错不了学习网 版权所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