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 2016-03-20本文已影响

  分子与原子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在不停地运动,都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别,都不显电性。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 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 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多媒体展示)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建立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熟练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温室效应怎么造成的呢?二氧化碳气体由什么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什么呢?

  (三) 知识回顾,直击考点

  一、分子与原子

  1、提出问题:你怎么认识分子、原子的?分子、原子有什么性质?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分子原子的比较

  3、习题巩固。

  二、原子的构成

  1、引入:“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粒子”这种说法正确吗?

  2、提出问题:原子由什么构成的呢?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图表归纳梳理: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原子结构图。提问:1、各部分都代表什么?2、有哪些规律?

  三、离子的形成

  提出问题:

  1、为了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何区分阴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呢?并记忆常见离子符号。

  3、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四、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1、归纳梳理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2、习题巩固。

  五、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三)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是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的一堂复习课。

  课标中的地位: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本部分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化,但却是初中化学学科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教和辅的功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资源。

  2、说学法:采用“整理、练习、小结”的学习方法。

  三、说重难点:能熟练运用分子和原子及离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过程

  1、设制前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2、课堂引入:由生活中的 “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出分子、原子和离子。

  3、展示考纲,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目标。

  4、完成复习内容的主体部分:

  (1)对基础知识的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2)设计习题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错不了学习网 版权所有

回到顶部